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石。近年来,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新方法、新形式,通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我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改善,基层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相比,同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要求和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水平有待加强。社区两委成员文化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接到干部缺乏创新意识,相对比较传统。部分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社区党组织缺乏威信,治理水平平庸,无法充分调动社区、网格、楼宇、辖区党员的联动意识,影响基层治理党建工作格局,拉低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的治理水平。治理主体职责不够清晰,社区事务准入机制不健全,社区工作站承接了大量的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转移的行政事务。

二、社区主体参与性不强。社区党组织基层治理水平不高,居民意见表达不够积极,未能形成健全的居民诉求的收集、处理、反馈机制,导致居民对基层党委的认知度和信心不高,参与的热情不断降低。而为了增强积极性,“三长”工作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是由于推进较快,流于形式的也是不少,在此导致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的减弱。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年纪较轻、劳务工多、流动性大、专注经济收入,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不高。

三、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相对来从年龄和素质方面与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与治理的要求不相符合,并且工资待遇较低。社区工作队伍缺乏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精神,专业性不强,并且存在人少任务多、身兼数职的情况,无法深入学习,只是机械盲目的工作。

四、社区服务能力有待增强。随着社会事务不断下沉到社区,导致社区出现台账多、报表多、会议多、证明盖章多等情况,为了每天完成各种情况的出现,从而使服务群众的时间大打折扣,难以持久、系统的为居民提供帮助。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导致居民需求日益的多元化,如何创新服务形式,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机制,最大程度的实现服务、资源共享,同时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不断根据居民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更好服务居民。

针对在社区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提升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完善社区“三长”联动机制,对社区综合治理做到全覆盖,加强“党建联盟”等联建共建建设,积极联合相关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有效整合资源,做到基层党建的深度融合。要不断增强服务力和执行力,减少社区行政性事务,真正形式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强化阵地建设,突破界限堡垒,构建温馨家园。

二、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培养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建立“社工岗”选拔任用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将“社工岗”人员培训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选拔,要着重向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倾斜,引进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加快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

三、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深化“一站式”服务理念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益性需求,通过调研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育、引进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社区公众微信号、小区微信群等新媒体载体,以“三长”工作机制为依托,做到信息全覆盖、服务全方位,建立社区信息网,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

四、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各财政部门加大对社区经费保障的投入,扩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各项群众服务项目的经费投入,并根据实施情况,对不同项目的投入进行伸缩,保障社区建设的时效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区进行宣传,加大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慈善捐助等形式增加社区建设经费,将社区治理变成全社会的工作。

(撰稿人:民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部)


手机看 更便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www.ccmj.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春委员会

吉ICP备14004168号-1